遼寧細胞上清外泌體western blot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22-08-02

外泌體基礎醫(yī)學和臨床應用的探索和深入研究對如何準確及高純度提取外泌體, 并完整保存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外泌體可通過差速超速離心在不同離心力下沉淀樣品中不同的雜質組分, 并在100 000 ×g~200 000 ×g的轉速下獲取較純的外泌體。差速超速離心技術被認為是外泌體分離的“金標準”, 也是目前常用的外泌體分離和濃縮方法。該方法可通過結合0.22 μm或0.45 μm孔徑濾膜進行超濾來提高產(chǎn)物純度減少外泌體的聚集, 其分離效率容易受到加速度、轉子類型、旋轉半徑、沉降路徑長度以及樣品黏度等多種因素影響。外泌體的形成始于細胞內(nèi)陷,成熟于多囊泡胞內(nèi)體,終于膜融合。遼寧細胞上清外泌體western blot

通過改變外泌體的溶解性或者分散性, 可以將它們從體液或細胞培養(yǎng)液中沉淀出來。常見的方法是使用聚乙二醇或凝集素來沉淀樣品中的外泌體。聚乙二醇是一種水溶性非離子化合物, 不含水的聚乙二醇可以通過“劫持”水分子增加疏水性蛋白和脂質分子的相互結合力, 從而迫使其脫離溶液, 進而在低速離心條件下發(fā)生沉降。凝集素是一種具有高度特異性的碳水化合物結合蛋白, 可通過與外泌體質膜糖蛋白上的糖鏈結合來改變外泌體的溶解性。此外, 還可使用魚精蛋白、醋酸鈉、有機溶劑沉淀等方法進行沉淀分離。細胞外泌體蛋白質組學外泌體作為膜和細胞溶質蛋白、脂質和RNA細胞之間傳遞的載體。

外泌體(Exosome),是細胞外囊泡(EV)的一種主要類型,是直徑為30至150nm的納米大小的膜結構,大多數(shù)細胞都會分泌外泌體。外泌體存在于各種生物體液中,通過其攜帶的蛋白質、核酸、脂質和代謝物等來發(fā)揮細胞間通訊功能,參與免疫應答、代謝和心血管疾病、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以及病癥進展等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在內(nèi)體轉變?yōu)槌墒於嗄遗輧?nèi)體(MVE)的過程中,內(nèi)體膜向腔內(nèi)出芽形成腔內(nèi)囊泡(ILV),MVE與細胞膜融合釋放ILV到細胞外,即形成外泌體。

血清和血漿為常規(guī)檢測樣本,具有微創(chuàng)取樣的優(yōu)點,是診斷疾病的理想樣本。血液中外泌體能夠作為胰腺ai、胃ai、肺ai和阿爾茲海默等疾病的早期診斷和療效評價提供潛在標志物。血液外泌體來源的疾病標志物主要包括蛋白質和miRNA兩類。Melo等發(fā)現(xiàn)利用胰腺ai細胞外泌體表面的磷脂酰肌醇聚糖-1(GPC1)能夠實現(xiàn)胰腺ai早期診斷,利用該方法對血清中包含GPC1的外泌體進行檢測,能夠高特異性(100%)、高靈敏度(100%)地區(qū)分胰腺ai患者(246例)和正常人(20例)以及慢性胰腺炎患者(37例)。外泌體在心臟修復中起著關鍵作用。

外泌體是指包含了復雜RNA和蛋白質的小膜泡(30-150nm),現(xiàn)今,其特指直徑在40-100nm的盤狀囊泡。多種細胞在正常及病理狀態(tài)下均可分泌外泌體。其主要來源于細胞內(nèi)溶酶體微粒內(nèi)陷形成的多囊泡體,經(jīng)多囊泡體外膜與細胞膜融合后釋放到胞外基質中?,F(xiàn)在外泌體特指直徑在40-100nm的盤狀囊泡。多種細胞在正常及病理狀態(tài)下均可分泌外泌體。其主要來源于細胞內(nèi)內(nèi)溶酶體微粒內(nèi)陷形成的多囊泡體,經(jīng)多囊泡體外膜與細胞膜融合后釋放到胞外基質中。目前,天然或者工程化修飾的外泌體被視為一種理想工具用于zhiliao一些難治性中流。外泌體lncRNA芯片

抗體親和法和密度梯度離心法,雖然可以提取到高純度的外泌體,但不能提取完整外泌體。遼寧細胞上清外泌體western blot

外泌體(exosomes)是一類由細胞分泌到胞外的囊泡。與其他兩種胞外囊泡(微囊泡和凋亡小體)相比,外泌體在產(chǎn)生方式、尺寸、密度和內(nèi)容物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不同于微囊泡“出芽”的形成方式,外泌體主要通過胞吐過程釋放至細胞外:首先細胞膜向內(nèi)凹陷形成早期核內(nèi)體(earlyendosomes),早期核內(nèi)體進一步內(nèi)陷形成多泡體(multivesicularbodies,MVBs),其中一部分多泡體與溶酶體(lysosome)融合,進而降解;另一部分與細胞膜融合,將其內(nèi)部所包含的囊泡釋放至胞外,即為外泌體。外泌體具有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其直徑為30~200nm,密度為1.13~1.19g/mL,組成包括細胞來源相關的脂質、蛋白質、RNA、DNA等物質,在其表面連接有大量的糖鏈,如甘露糖、聚乳糖胺和α2,6-唾液酸等。遼寧細胞上清外泌體western bl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