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穴位:位于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取穴位方法:取穴位時采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于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位。主治疾?。侯^疼、目眩、耳鳴、食欲不振、翻胃、腹脹、腹瀉、腹疼、腹鳴、嘔吐、疾病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神闕穴位:別稱臍中、氣舍、氣合,屬任脈。取穴位方法:位于腹在臍中部,肚臍中央。主治疾病:胃炎、泄痢、繞臍腹疼、脫肛、水腫鼓脹、腸炎、痢疾、產(chǎn)后尿潴留等。氣海穴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中央下1。5寸。取穴位方法:取穴位時采用仰臥的姿勢。風門穴位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位,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與督脈交會穴位,又稱熱府,是風邪出入之門戶。艾灸哪個部分
艾灸氣海有休養(yǎng)生息、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據(jù)們《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載,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輕便,當有人問其養(yǎng)生之術(shù)時,他說:“吾初無術(shù),但未嘗以元氣作喜怒,氣海常溫耳?!卑臍夂D芘嘌a元氣,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保健強身,解除疲勞等。據(jù)《竇材艾灸法》記載:“上消病,日飲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春艾灸氣海,秋艾灸關(guān)元三百壯,口生津液?,F(xiàn)代研究認為:艾灸氣海穴位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遺尿、遺精、陽痿、滑精,閉經(jīng)、崩漏、帶下、子宮脫垂,中風脫證、脘腹脹痛、氣喘、疝氣,睡不著、神經(jīng)衰弱、腸炎等。艾灸穴道圖艾灸常用于防治呼吸不暢、瘰疬等。
即: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取穴時,讓患者采用正坐或仰臥,俯掌的姿勢,外關(guān)穴位于前臂背側(cè),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與正面內(nèi)關(guān)相對)。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橫紋中點直上2寸,尺橈骨之間,與內(nèi)關(guān)穴相對取穴。隱白穴屬足太陰脾經(jīng)之穴,“太陰星根于隱白,故曰陰中之陰”。坐落于足大趾末節(jié)里側(cè),距指甲角0.1寸。髀關(guān)穴屬足陽明胃經(jīng)之穴,坐落于大腿根部前邊,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兩側(cè)端聯(lián)線上,屈股時平,距縫匠肌兩側(cè)凹處。
預(yù)防經(jīng)常感冒,艾灸較有效果??梢园闹须?、關(guān)元、足三里即可,用溫和艾灸的方式或隔姜艾灸的方法。提高免疫力的穴位是中脘、關(guān)元、足三里。肝氣不足,脾胃虛,腎陽虛。艾炙中脘、脾俞、肝俞、足三里。過敏性鼻炎可以艾灸:迎香、印堂、肺俞、合谷、大椎。常用幾個保健穴位:后天之本,氣足之源——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側(cè),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按壓有明顯的酸漲感。足三里是人體穴位中運用很多的穴位,是脾胃作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穴位表示。艾灸對腹瀉、遺尿、陽痿,滑精、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中風、不孕有防治作用。
在我的臨床中,氣虛血虛選擇足三里、消化疾病選擇足三里。為什么呢?因為足陽明胃經(jīng)屬多氣多血之經(jīng),足三里有氣血雙補的功能,常用于療養(yǎng)頭暈、耳鳴、睡不著、癱瘓、疾病、胃痛、腹脹、腹泄、食欲不好、胃潰瘍、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闌尾炎、急慢性腸炎等疾病?,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足三里這個穴位能夠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所以從古代起就被作為要穴位來使用。在古代使用艾灸法都是采用化膿艾灸,經(jīng)常刺激足三里來強壯身體。足三里還可以用來防止老花眼、中風、療養(yǎng)血脂高癥等等。艾灸之能緩解支氣管癥,增加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shù),防治肺結(jié)核、虛勞及一切血證。艾灸的用品制造商家
艾灸風門穴位:主治一切風證,防治感冒、鼻炎、肺炎、中風、面癱等。艾灸哪個部分
身柱穴:取穴方法:身柱穴是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的一個穴位。陽陵泉穴:取穴方法:在小腿外側(cè),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三陰交穴:取穴方法: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內(nèi)踝尖上直上3時,自己的手指,4指幅寬,按壓有一骨頭為脛骨,此穴位于脛骨后緣靠近骨邊凹陷處。中脘穴:取穴方法: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于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身柱穴: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后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大椎穴: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jīng)、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艾灸哪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