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減輕了排字工的體力勞動。是排字技術上的一個創(chuàng)舉。元代木活字印本書雖已失傳,但當時**爾文的木活字則有幾百個流傳下來。明代木活字本較多,多采用宋元傳統(tǒng)技術。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的《唐詩類苑》、《世廟識余錄》、嘉靖間(約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問會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在清代,木活字技術由于得到**的支持,獲得空前的發(fā)展??滴跄觊g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規(guī)模用木活字印書則始于乾隆年間《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的發(fā)行。印制該書共刻成大小棗木木活字253500個。印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89卷。這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比較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書。宋代學術文化發(fā)達,...
19世紀安徽涇縣的翟金生,因讀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所述的畢昇泥活字技術,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書的想法。他費時30年,制泥活字10萬多個。1844年印成了《泥版試印初編》。此后,他又印了許多書。20世紀60~70年代在涇縣還發(fā)現(xiàn)了翟金生當年所制的泥活字數(shù)千枚的刻東西的印章。這些活字有大小五種型號。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了畢昇的發(fā)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對泥活字可行性的懷疑。1962年發(fā)現(xiàn)于安徽徽州的翟氏泥活字模。與楊古同時代的王禎(1271~1368年)創(chuàng)制了木活字。王禎是山東東平人,是一位農學家,做過幾任縣官,他留下一部總結古代農業(yè)生產經(jīng)驗的著作——《農書》。在萬歷(1573~1620)以前刻書177...
這一步的工作是把石頭移到印刷機上,并對它進行***次上墨。***次上墨,要花30到45分鐘時間。如果圖像有多種顏色,畫家便要在多塊石頭上進行創(chuàng)作(每塊石頭上畫一種顏色)。版畫復制工就要對每塊石頭分別重復上述的印刷過程 [6]。如果不喜歡樣張上的某些線條,可以用砂紙將它磨掉 [7]。如果墨上得好,一塊石頭可以印制一、二百版的印刷品。正式的印刷需要很多個步驟:1.準備紙張。大張的紙要被裁成合適的尺寸。2.在紙上標上對位標記。紙上相應位置的標記,能夠確保紙張與畫家的畫精確地對齊。在多顏色的印刷中,對位標記尤其重要,它使各種顏色能夠很好地銜接起來。據(jù)記載,唐貞觀十年(636)令梓行長孫皇后的遺著《女則...
中國古代印刷史,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及流行(唐貞觀至五代約636~959) 雕版印刷鼎盛時期(宋代960~1279) 汴京杭州成都府福州湖州平江府建寧 遼、金、西夏、大理的印刷遼(916~1125) 金(1115~1234) 西夏(1038~1227) 大理(937~1253) 元代的印刷(1271~1368) 大都平陽杭州建寧吐魯番 明代的印刷(1368~1644)南京北京杭州湖州蘇州徽州建寧 清代的印刷(1644~1911)活字版印刷術 畢昇發(fā)明活字版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的發(fā)展,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偉大發(fā)明之一。杭州 宋代的藏書家葉夢得云:“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蜀本次之,福建下。余杭區(qū)...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jīng)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fā)明的。先制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北宋慶歷間(1041年-1048年)中國的畢昇(970年—1051年)發(fā)明的泥活字,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個發(fā)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的鉛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元代王禎成功創(chuàng)制木活字,又發(fā)明了轉輪排字。明代中期,銅活字在江蘇南京、無錫、蘇州等地得到較多的應用。杭州 宋代的藏書家葉夢得云:“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蜀本次之,福建下。臨...
遼代出版中心在南京(或稱燕京、今北京),設有印經(jīng)院。寺廟如大憫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大昊天寺(今已毀)及書坊也印造佛經(jīng)。一般書籍有字書《龍龕手鏡》、醫(yī)書葛洪《肘后方》、蘇東坡《大蘇小集》,又新發(fā)現(xiàn)兒童讀物唐代李翰的《蒙求》刻本。金(1115~1234) 金兵破宋京城開封府,擄去徽、欽二帝及百姓無數(shù),又三番五次索取國子監(jiān)、秘閣、三館書籍,國子監(jiān)印版,釋道經(jīng)版。金代國子監(jiān)印行的“六經(jīng)”、“十七史”等,當為從宋獲得的舊宋版印成,又新刊《蘇東坡奏議》等。此外,南京(今開封)、平陽、太原、寧晉等書坊都印書。金代河東南路(今山西南部)佛教信徒捐施財物、驢子、梨樹、雕字刀等,并由雕經(jīng)和尚刻成《金藏》,俗稱《...
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現(xiàn)代學者多認為始于唐代初期(7世紀)。其歷史大致分4個時期:①自唐代至五代為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及流行時期。②宋代為其鼎盛時期,反映在刻書事業(yè)上具有明顯的特點。同時,一些兄弟民族如遼、金、西夏等的印刷術也各有發(fā)展。③元代的印刷。④明代、清代的印刷?;钭职嬗∷⑿g發(fā)明于宋代慶歷年間(1041~1048),至元、明、清代而發(fā)展成錫、木、銅、鉛等各種活字印刷,其中以木活字使用**多。自唐代初期至清末約1300年間,中國一直以雕版印刷為主。德宗(783~785)時市場上出現(xiàn)一種商人納稅的憑據(jù)名為“印紙”。上城區(qū)智能化傳統(tǒng)印刷平臺畫家的工作完成后,就要開始蝕刻石頭,準備印刷了。蝕刻的過程會將...
當時還刊行不少道士著作,中都天長觀(今北京白云觀)根據(jù)宋代《道藏》經(jīng)版,又訪得遺經(jīng)千余卷,勒成《大金玄都寶藏》6455卷。至元十八年(1281)保定、真定、太原、平陽、河中府(治所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zhèn))王祖師庵頭、關西等處,均有《道藏》經(jīng)版,除平陽版刊于蒙古時期,其余都是1258年蒙古憲宗要燒毀而被道士們偷偷保存下來的。金代京城內外《道藏》經(jīng)版多至六、七副,是中國道教史上的盛事。金設立女真國子學,諸路設女真府學,學生3000人。先后譯出并頒行女真字“五經(jīng)”、《漢書》、《新唐書》,又以《女真字孝經(jīng)》分賜護衛(wèi)親軍。西夏(1038~1227) 在今寧夏一帶,由黨項羌為主體建立的少數(shù)民族**,其統(tǒng)治者也...
平江府(今蘇州) 宋有“金撲滿”之稱,除刻有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韋應物等人的***詩文集外,善男信女僧俗募緣,自紹定四年(1231)起在陳湖磧砂延圣院設立經(jīng)坊,開刊大藏經(jīng),稱《磧砂藏》。建寧 位于福建北部,自宋代至明代末期為出版中心之一,附屬的建陽縣之麻沙、崇化兩坊,號為“圖書之府”,印本行銷四方,遠及高麗和日本。此外,刻書較多者有嚴州(今建德)約80種,稱“嚴州本”。建康府(今南京)有66種,書版約2萬塊。次為慶元府(今寧波),所刻稱為“明州本”;紹興府刻稱“越州本”。衢州、婺州(今金華)也是***刻書處,盛行翻版。南宋時期的十五路地方,幾乎無處不刻書,連孤懸海外的海南島瓊州,也刻了...
在數(shù)千年前,自人類***次創(chuàng)造出藝術作品起,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就被分為了兩個部分。***部分是藝術家構思想像將要描繪的作品,這個過程發(fā)生在藝術家的頭腦中。第二部分發(fā)生在藝術家的手上,在這部分中藝術家將自己的想法轉化成他人能夠欣賞的具體形式。視覺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包括:1.洞穴墻壁上的炭畫(一種**早的藝術形式)2.用炭筆、蠟筆、鉛筆、水彩或者墨水在紙上進行的藝術創(chuàng)作3.畫布上的油畫4.濕灰泥上的繪畫(壁畫)印刷機剛一出現(xiàn),它就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媒體介質,凸版印刷品。畫家將圖形刻在木板或者金屬板上并刷上墨水,然后將它按壓到紙上。凸版印刷創(chuàng)造了第一種復制藝術作品的方式。寺廟如大憫忠寺(今北京法源寺...
平江府(今蘇州) 宋有“金撲滿”之稱,除刻有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韋應物等人的***詩文集外,善男信女僧俗募緣,自紹定四年(1231)起在陳湖磧砂延圣院設立經(jīng)坊,開刊大藏經(jīng),稱《磧砂藏》。建寧 位于福建北部,自宋代至明代末期為出版中心之一,附屬的建陽縣之麻沙、崇化兩坊,號為“圖書之府”,印本行銷四方,遠及高麗和日本。此外,刻書較多者有嚴州(今建德)約80種,稱“嚴州本”。建康府(今南京)有66種,書版約2萬塊。次為慶元府(今寧波),所刻稱為“明州本”;紹興府刻稱“越州本”。衢州、婺州(今金華)也是***刻書處,盛行翻版。南宋時期的十五路地方,幾乎無處不刻書,連孤懸海外的海南島瓊州,也刻了...
北京大學現(xiàn)代出版研究所所長肖東發(fā)教授更是指出,由于采取了“打印”方式,韓國的金屬活字**初每天*能印10頁,經(jīng)過多年改造后達到韓國金屬活字印刷頂峰的“甲寅字”一天也只能印40頁,速度上遠落后于采用“刷印”的中國的泥字、木字及金屬字印刷術。面對韓國的兩手證據(jù),中國提出了“活字實物”、“印刷物文物”和“印刷發(fā)展史”三方面的證據(jù)。依照《夢溪筆談》中的記述,后人完全可以再造畢昇當年發(fā)明的活字,清朝就有蘇州李瑤、安徽涇縣翟金生用畢昇遺法制泥活字證明可行。唐代說的年份也有不同見解。學者們傾向于認為約始于7世紀初。富陽區(qū)一站式傳統(tǒng)印刷咨詢熱線磨光處理結束后,將石頭從打磨槽移到工作室里裝有輥道的臺面上,這樣畫...
1436年朝鮮用鉛活字刊印《通鑒綱目》。16世紀末,日本用活字刊行《古文孝經(jīng)》、《勸學文》。歐洲1440年左右,約翰內斯·古騰堡將當時歐洲已有的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發(fā)明了鉛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實質上推進了印刷形成工業(yè)化。1584年西班牙歷史學家傳教士岡薩雷斯· 德·門多薩在所著《中華大帝國史》中提出,古騰堡受到中國印刷技術影響;中國的印刷術,通過兩條途徑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經(jīng)俄羅斯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通過阿拉伯商人攜帶書籍傳入德國,古騰堡以這些中國書籍,作為他的印刷的藍本。宋代刻書重點地區(qū)有:汴京 東京開封府是北宋經(jīng)濟文化中心。西湖區(qū)提供傳統(tǒng)印刷服務電話用這種方法,印二、三本談不...
中國新疆吐魯番也曾發(fā)現(xiàn)印有武后新字的《妙法蓮華經(jīng)》殘卷,為日本人藏。而敦煌發(fā)現(xiàn)咸通九年(868)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尤有名。據(jù)記載,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卞家約至德二年(757)印賣中梵文咒本。唐代上都(今西安)東市大刁家約762年印歷書。德宗(783~785)時市場上出現(xiàn)一種商人納稅的憑據(jù)名為“印紙”。9世紀后,四川、淮南、江東盛行印本私歷;洛陽重雕佛經(jīng);江西雕印道書《劉宏傳》。成都書肆除卞家外,又有過家印佛經(jīng),樊賞家印《中和二年(882)歷書》。中和三年柳玭在成都書市看到陰陽雜記、占夢、相宅、九宮五緯之流及字書小學等雕版印本。五代(907~960)十國是歷史上四分五裂的時期,而刻書事業(yè)仍相當...
用金屬材料制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個發(fā)展方向。在王禎以前,已有人用錫做活字。但錫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難,難于推廣。公元15、16世紀之際,銅活字流行于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銅活字印刷在清代進入新的高潮,比較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數(shù)量達萬卷《古今圖書集成》了,估計用銅活字達100~200萬個。1965年在浙江溫州發(fā)現(xiàn)崇寧年間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殘本,字體大小不一,有個別字被橫置,顯然是活字本。1907年,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在敦煌發(fā)現(xiàn)1300年的幾百枚全套**爾文字母活字。1928年中國考古隊在吐魯番地區(qū)發(fā)現(xiàn)帶漢字的**爾文活字印本。宋代刻書重點地區(qū)有:汴京 東京開封府是北宋經(jīng)濟文化中心。濱江區(qū)智能...
畢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后變形,以及和藥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昇沒有采用。畢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jié)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yōu)越得多。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準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地加快了制版時間?;钭职嬗⊥旰螅梢圆鸢?,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yōu)越性就表現(xiàn)出來了。畢昇的發(fā)明只載于當時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富陽區(qū)信息化傳統(tǒng)印刷優(yōu)勢1733年雍正詔令...
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現(xiàn)代學者多認為始于唐代初期(7世紀)。其歷史大致分4個時期:①自唐代至五代為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及流行時期。②宋代為其鼎盛時期,反映在刻書事業(yè)上具有明顯的特點。同時,一些兄弟民族如遼、金、西夏等的印刷術也各有發(fā)展。③元代的印刷。④明代、清代的印刷。活字版印刷術發(fā)明于宋代慶歷年間(1041~1048),至元、明、清代而發(fā)展成錫、木、銅、鉛等各種活字印刷,其中以木活字使用**多。自唐代初期至清末約1300年間,中國一直以雕版印刷為主。道士宋德芳與門徒秦志安用500多名工人,在平陽玄都觀于1244年刻《玄都寶藏》7800余卷。西湖區(qū)信息化傳統(tǒng)印刷咨詢熱線漢字活字字體主要有宋體、正楷、仿...
中國新疆吐魯番也曾發(fā)現(xiàn)印有武后新字的《妙法蓮華經(jīng)》殘卷,為日本人藏。而敦煌發(fā)現(xiàn)咸通九年(868)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尤有名。據(jù)記載,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卞家約至德二年(757)印賣中梵文咒本。唐代上都(今西安)東市大刁家約762年印歷書。德宗(783~785)時市場上出現(xiàn)一種商人納稅的憑據(jù)名為“印紙”。9世紀后,四川、淮南、江東盛行印本私歷;洛陽重雕佛經(jīng);江西雕印道書《劉宏傳》。成都書肆除卞家外,又有過家印佛經(jīng),樊賞家印《中和二年(882)歷書》。中和三年柳玭在成都書市看到陰陽雜記、占夢、相宅、九宮五緯之流及字書小學等雕版印本。五代(907~960)十國是歷史上四分五裂的時期,而刻書事業(yè)仍相當...
外文活字,有拉丁文、希臘文、俄文、日文、阿拉伯文、印地文、緬文、泰文等多種,都設計有多種字體。拉丁文活字字體種類**多,按不同風格,可分為哥特體、羅馬體、無裝飾線黑體 (又稱等線體)、方裝飾線黑體(又稱埃及體)、斜體(又稱意大利體)、手寫體、美術體7大類,每一類中都有不同風格的字體,少則十多種,多則幾十種,各國有自己的使用習慣。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11月15日《活字印刷術》被**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列入2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寺廟如大憫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大昊天寺(今已毀)及書坊也印造佛經(jīng).拱墅區(qū)創(chuàng)新傳統(tǒng)印刷服務熱線北京大學現(xiàn)代...
在數(shù)千年前,自人類***次創(chuàng)造出藝術作品起,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就被分為了兩個部分。***部分是藝術家構思想像將要描繪的作品,這個過程發(fā)生在藝術家的頭腦中。第二部分發(fā)生在藝術家的手上,在這部分中藝術家將自己的想法轉化成他人能夠欣賞的具體形式。視覺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包括:1.洞穴墻壁上的炭畫(一種**早的藝術形式)2.用炭筆、蠟筆、鉛筆、水彩或者墨水在紙上進行的藝術創(chuàng)作3.畫布上的油畫4.濕灰泥上的繪畫(壁畫)印刷機剛一出現(xiàn),它就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媒體介質,凸版印刷品。畫家將圖形刻在木板或者金屬板上并刷上墨水,然后將它按壓到紙上。凸版印刷創(chuàng)造了第一種復制藝術作品的方式。延壽和尚施印的經(jīng)像咒語更多,...
漢字活字字體主要有宋體、正楷、仿宋、黑體4種。并有長扁變形體,另有隸書、魏碑、美術體等不同風格的字體多種。宋體又稱老宋體,橫細直粗,整齊清晰,容易辨認,閱讀效果好,為中國書刊報紙正文的基本用字,字面有粗體、細體等三四種,日本人稱為“明朝體”。正楷字體端莊方正,筆法和手寫相仿,有幾種不同風格的活字,適用面廣,小學課本和兒童讀物更多使用。仿宋體是仿照宋刻本的正楷字設計的活字,橫直筆畫粗細相近,橫畫略向右上傾斜,秀麗清健悅目,書刊的正文、標題、圖版說明文,商品包裝廣告等均適用。字體有方形、長形2種。黑體,視覺上橫直筆畫粗細相同,方正粗黑,又名方體字、等線體字,字體也有粗體細體的不同,一般作標題和重點...
用活字印刷的這種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詔書,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中國活字排印的開始,不過他雖已發(fā)明,未能廣泛應用”。古代的印章對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啟示作用。 [3]古代凸版鉛印現(xiàn)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钭钟∷⑿g的發(fā)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中間,中國的平民發(fā)明家畢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乾隆中葉到清末130余年間,木活字印刷流行多省,并有“子板”、“合字板”等名稱。桐廬提供傳統(tǒng)印刷價目門多薩的書很快被翻譯成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在歐洲產生很大影響。法國歷史學家路易·勒·...
平江府(今蘇州) 宋有“金撲滿”之稱,除刻有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韋應物等人的***詩文集外,善男信女僧俗募緣,自紹定四年(1231)起在陳湖磧砂延圣院設立經(jīng)坊,開刊大藏經(jīng),稱《磧砂藏》。建寧 位于福建北部,自宋代至明代末期為出版中心之一,附屬的建陽縣之麻沙、崇化兩坊,號為“圖書之府”,印本行銷四方,遠及高麗和日本。此外,刻書較多者有嚴州(今建德)約80種,稱“嚴州本”。建康府(今南京)有66種,書版約2萬塊。次為慶元府(今寧波),所刻稱為“明州本”;紹興府刻稱“越州本”。衢州、婺州(今金華)也是***刻書處,盛行翻版。南宋時期的十五路地方,幾乎無處不刻書,連孤懸海外的海南島瓊州,也刻了...
石板印刷是第一種可以讓傳統(tǒng)畫家采用傳統(tǒng)方法作畫的版畫復制術。并且,用這種方法制作出來的印刷品無論在細節(jié)、神韻還是色調變換上都可以與原作相媲美。石印術發(fā)明于1796年,這是大約300年來出現(xiàn)的第一種新的版畫復制技術。到了19世紀,石板印刷流行了大約有100年。19世紀30年代,石印術已經(jīng)成為一種非常流行的方法。人們不僅使用石印術來制作書中的彩圖,而且還用它來制作一些常見的東西,比如標簽、廣告?zhèn)鲉魏秃蟮?。如今,它仍被畫家和平版印刷工作室所采用。宋代刻書重點地區(qū)有:汴京 東京開封府是北宋經(jīng)濟文化中心。杭州提供傳統(tǒng)印刷便捷磨光處理結束后,將石頭從打磨槽移到工作室里裝有輥道的臺面上,這樣畫家就可以開始...
自從漢朝蔡倫改良紙的生產以后,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jīng)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xiàn)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fā)明之一。它開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術 [1],經(jīng)宋仁宗時代的畢昇發(fā)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钭钟∷⑿g的發(fā)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钭钟∷⒌姆椒ㄊ窍戎瞥蓡巫值年栁姆次淖帜#侔凑崭寮褑巫痔暨x出來,排列在字盤內,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同時,一些兄弟民族如遼、金、西夏等的印刷術也各有發(fā)展。③元代的印刷。淳安信...
唐朝發(fā)明了雕版印刷術,而且唐朝中后期已經(jīng)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1]宋朝雖然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宋朝沒有普遍使用活字印刷術。宋朝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2]中國宋代的一介布衣畢昇發(fā)明了泥活字,德國人古登堡**終集大成發(fā)明了鉛活字。鉛活字印刷術經(jīng)濟實用,促進了歐洲出版業(yè)的發(fā)展,也促進了歐洲的現(xiàn)代化,風靡全世界。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畫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
雕版印刷術是將文字反刻在一塊整的木板或其他質料的板材上,在這整版上加墨印刷的方法,也叫整版印刷術,是現(xiàn)代活字印刷術的先驅。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及流行(唐貞觀至五代約636~ 959) 雕版印刷術始于何時,史學界長期有爭論,清代盛行始于五代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流行隋代說,又有隋唐之際說、漢朝說、東晉說、北宋說等,多數(shù)學者認為始于唐代。唐代說的年份也有不同見解。學者們傾向于認為約始于7世紀初。據(jù)記載,唐貞觀十年(636)令梓行長孫皇后的遺著《女則》。現(xiàn)存唐印本較早的有1966年在韓國發(fā)現(xiàn)的帶有武后新字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jīng)》,約為載初元年(690)武后制字后刻印,而為新羅僧攜回的。杭州 宋代的藏...
自從漢朝蔡倫改良紙的生產以后,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jīng)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xiàn)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fā)明之一。它開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術 [1],經(jīng)宋仁宗時代的畢昇發(fā)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钭钟∷⑿g的發(fā)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再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宋代學術文化發(fā)達,為印刷業(yè)提供大量稿源;而大量印本的出版,又推動文化科技的...
1436年朝鮮用鉛活字刊印《通鑒綱目》。16世紀末,日本用活字刊行《古文孝經(jīng)》、《勸學文》。歐洲1440年左右,約翰內斯·古騰堡將當時歐洲已有的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發(fā)明了鉛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實質上推進了印刷形成工業(yè)化。1584年西班牙歷史學家傳教士岡薩雷斯· 德·門多薩在所著《中華大帝國史》中提出,古騰堡受到中國印刷技術影響;中國的印刷術,通過兩條途徑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經(jīng)俄羅斯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通過阿拉伯商人攜帶書籍傳入德國,古騰堡以這些中國書籍,作為他的印刷的藍本。又刊《唐書》及《五代史》,開雕年月不詳,南宋淳熙二年(1175)竣工,共5940卷。蕭山區(qū)本地傳統(tǒng)印刷優(yōu)勢畫...
在平版印刷術里,圖像滲入石頭表面的深度大約是0.5毫米。打磨這樣一塊大石頭需要好幾個小時,這一過程會磨掉大約1毫米厚的石頭。如果沒有磨掉足夠多的石頭,石頭上就會殘留有上一個畫家作品的痕跡,而這一痕跡會在新的作品中顯露出來。石板印刷-打磨打磨后,托比就使用越來越精細的金剛砂對石頭進行磨光處理。一開始使用的金剛砂是80號的,接下來是100號、180號的,***使用220號金剛砂。這樣,可使石頭表面變得非常光滑。磨光一塊大石頭可能需要3到5個小時。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現(xiàn)代學者多認為始于唐代初期(7世紀)。西湖區(qū)一站式傳統(tǒng)印刷服務電話中國的木版活字印刷術在2010年11月,已被列入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