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神闕穴:別稱臍中、氣舍、氣合,屬任脈。取穴方法:位于腹在臍中部,肚臍**。主治疾?。何秆住⑿沽?、繞臍肚子疼、脫肛、水腫鼓脹、腸炎、痢疾、產(chǎn)后尿潴留等。艾灸氣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下1.5寸。取穴方法:取穴時采用仰臥的姿勢,氣海穴位于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主治疾?。禾撁摗⑺闹α?、腹瀉、痢疾、排便不暢、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陽痿、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閉經(jīng)、崩漏、脘腹脹滿、大便不通、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癥等。艾灸簡稱灸法,是運用艾絨或其他藥物在體表的穴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艾灸療法注意事項
休養(yǎng)生息保健艾灸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于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于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很好艾灸量:艾灸應該考慮天時、地理、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來定艾灸量,如冬天艾灸量宜大,才能祛寒通痹,**回厥;夏季宜少艾灸或輕艾灸,才不會造成上火傷陰。北方風寒凜列,艾灸量宜大;南方氣候溫暖,艾灸量宜小。不同的年齡、體質和性別,其陰陽氣血的盛衰及對艾灸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老年或體弱的人使用保健艾灸,艾灸量宜小,但須堅持日久;而壯年者隨年齡由小至大而遞增壯數(shù)。艾灸療法注意事項氣海穴位屬任脈經(jīng)穴位,為保健要穴位。
艾灸大椎穴位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艾灸大椎穴位,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shù)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huán)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位,可用于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疼等。大椎穴位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位,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影響,還可用于肺氣腫的防治。
灸膏肓穴:強身健骨“膏肓穴”,位于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4橫指寬)處,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時,采取坐姿,先在頸背部找到突起高的大椎,由此向下數(shù)到第4胸椎棘突下的凹陷,再向左右兩側旁開4橫指寬處就是膏肓穴。常灸膏肓穴,有強壯筋骨的作用?!坝咳ā蔽挥谧愕浊安堪枷萏?,第2、3趾縫紋前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左右足底各有一穴。此穴有養(yǎng)心的作用。常灸此穴,可健身強心,有益壽延年之功。一般可著膚灸3~7壯。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鐘。盡量在每晚臨睡前灸。艾灸腎俞穴位:具有腎益精強健腰背,聰耳明目,壯骨健身,溫陽散寒等強壯作用。
艾灸膻中穴: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連線之中點。取穴方法:取穴時可以仰臥,男子于胸骨中線兩**連線之交點處定取;女子則于胸骨中線平第4肋間隙處定取。主治疾?。盒乇孕耐础⒏共刻弁?、心悸、心煩、呼吸困難、過胖、咳嗽、氣喘、咯唾膿血、產(chǎn)婦缺乳癥、乳腺炎等。艾灸中脘穴:位于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取穴方法:取穴時采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于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主治疾?。侯^疼、目眩、耳鳴、食欲不振、翻胃、腹脹、腹瀉、肚子疼、腹鳴、嘔吐、排便不暢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艾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fā)育。艾灸囂具供應公司價格
關元穴:取穴方法:其位于臍下三寸處。艾灸療法注意事項
腰俞穴位:位于人體骶部,當后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取穴位方法:取穴位時采用俯臥姿勢,腰俞穴位于腰部,臀溝分開處即是腰俞穴位。主治疾病:腰脊強痛、腹瀉、疾病、痔疾、癲癇、月經(jīng)不調、下肢痿痹。膻中穴位: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連線之中點。取穴位方法:取穴位時可以仰臥,男子于胸骨中線兩**連線之交點處定取;女子則于胸骨中線平第4肋間隙處定取。主治疾?。盒乇孕耐础⒏共刻弁?、心悸、心煩、呼吸困難、過胖、咳嗽、氣喘、咯唾膿血、產(chǎn)婦缺乳癥、乳腺炎等。艾灸療法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