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大椎穴:大椎穴位于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有第1肋間后動、靜脈背側支及棘突間靜脈叢;布有第8頸神經后支。常用于各種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F代研究證實,灸大椎穴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對血小板和白細胞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艾灸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常用于頭疼、睡不著、腰痛、小兒驚風等癥的防治,是老年保健要穴。常灸涌泉穴有養(yǎng)心、益壽延年的作用。三陰交穴位屬足太陰脾穴位,為足三陰經之交會,具有保健和胃,調補肝腎,調理經血,主生殖的作用。艾灸療法
艾灸風門穴:風門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交會穴,又稱熱府,是風邪出入之門戶。具有宣肺解表, 疏散風邪,調整氣機的功效。灸之能調整肺功能,增強肺通氣量。主治一切風證,防治感冒、鼻炎、肺炎、中風、面癱等。艾灸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穴,為足三陰經之交會,具有保健和胃,調補肝腎,調理經血,主生殖的作用。。主治肝、脾、腎三臟的疾病。防治各種類型的心臟病糖尿病、精神神經病和婦科病等多種疾病。艾灸風池穴:風池穴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挥姓韯?、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之支。具有松弛肌肉,緩解肌肉僵緊的作用。對頭疼,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等疾病的防治。艾灸幾天做一次大椎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
膻中穴︰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胸部連線之中點,取穴方法:取穴時可以仰臥,男子于胸骨中線兩胸部連線之交點處定?。慌觿t于胸骨中線平第4肋間隙處定取。中骯穴∶位于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取穴方法:取穴時采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于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神闕穴︰別稱臍中、氣舍、氣合,屬任脈。取穴方法:位于腹在臍中部,肚臍中間。氣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中間下1.5寸,取穴方法:取穴時采用仰臥的姿勢,氣海穴位于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艾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fā)育,現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節(jié)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睡不著癥,頭疼的發(fā)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好,吐乳,泄瀉,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呼吸不暢、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娥B(yǎng)生一言草》 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后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艾灸中腕穴:中腕穴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
艾灸八髎穴:八髎就是八個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對,所以叫做“八髎”, 這是一個區(qū)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處,鄰近胞宮。取穴方法:可以俯臥,在脊椎正中線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后孔凹陷處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與脊椎正中線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園骨突起)上方,中指和無名指相等的距離分開按放,側中指尖所按之處。主治疾?。貉静考膊?、下腰痛、坐骨神肚子疼、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小腹脹痛、盆腔炎等病癥。艾灸常用穴位:足三里、關元穴位、氣海穴位、神闕穴位、腎俞穴位、膏育俞穴位、風門穴位、三陰交、臍療等。艾灸囂具供應費用
溫和灸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傷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艾灸療法
三陰交穴: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于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后緣。百會穴︰百會穴位于背部,后發(fā)際正中上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取穴方法:取穴時采用正坐的姿勢,百會穴位于人體的頭部,頭頂正中心,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簡易取此穴。當前發(fā)際上五寸,后發(fā)際上七寸,前后發(fā)際之間的直線距離相當于12寸(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橫指起,直到后發(fā)際正中點)。肩井穴︰位于位于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前直對乳中。取穴方法:取穴時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臥的姿勢,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即胸部正上方與肩線交接處(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高處)。艾灸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