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主要的穴位有哪些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21-02-02

穴位配伍:氣穴位配關元、三陰交,有益腎氣,暖胞宮,調沖任的作用,主治閉經。氣穴位配天樞、巨虛,有調胃腸,清利濕熱的作用,主治泄瀉,痢疾。氣穴位配中極、命門、腎俞、氣海,主治月經不調、孕;配伍治病氣穴位配天樞、大腸俞治;氣穴位配中極、陰陵泉、膀胱俞治五淋、小便不利;氣穴位配氣海、三陰交、腎俞、血海治月經不調、血帶、宮冷不孕、先兆流產、陽痿、不育癥。養(yǎng)生妙法:用拇指指腹從上向下推摩氣穴位,每次3~5分鐘,長期堅持按摩,能有效療養(yǎng)生殖系統(tǒng)疾病,還有助通便,預防疾病、小便不通。風池穴位有枕動、靜脈分支。艾灸主要的穴位有哪些

艾灸身柱穴: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后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fā)育,現(xiàn)代研究認為,艾灸身柱可以調節(jié)人的神經系統(tǒng),可以防止神經衰弱,睡不著癥,頭疼的發(fā)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好,吐乳,泄瀉,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tǒng)的呼吸不暢、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娥B(yǎng)生一言草》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第四代艾灸批發(fā)艾灸常用穴位:足三里、關元穴位、氣海穴位、神闕穴位、腎俞穴位、膏育俞穴位、風門穴位、三陰交、臍療等。

艾灸是一種物理和藥理結合的中醫(yī)療法。是綠色自然療法,起源于中國古代,是艾草制成的艾絨燃燒來治病養(yǎng)生的方法。正是因為它的綠色天然一直流傳至今。艾灸療法調理要有耐心,勿急于求成,艾灸從久,要有長久堅持下去的信心,這樣才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于養(yǎng)生保健,更要持之以恒。但由于體質和癥狀不同,開始施艾灸可能引起發(fā)熱、疲倦、口干、全身不適等反應,一般不需顧忌,繼續(xù)施艾灸即能消失。八大穴位:身柱穴位,身柱穴位屬督脈,在項后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

風池穴:取穴方法;人體風池穴位于頸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施灸時間;每日1次,每次灸10~20分鐘。大椎穴:取穴方法;大椎穴位于脊柱區(qū),后正中線上,當第七頸椎棘突下間凹陷處。俯首或俯伏取穴。施灸時間;每日1次,每次灸20分鐘。中脘穴:取穴方法;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于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施灸時間;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15分鐘。中骯穴∶位于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

現(xiàn)代研究證實,艾灸大椎穴位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對血小板和白細胞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艾灸涌泉穴位: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分之一處。常用于頭疼、睡不著、腰痛、小兒驚風等癥的防治,是老年保健要穴位。常艾灸涌泉穴位有養(yǎng)心靜神、調理身體、益壽延年的作用。副作用:艾灸是一種天然自然療法,艾灸本身是不會產生副作用的。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錯誤的判斷了身體的體質,錯誤的選擇了施艾灸的穴位,從而造成的身體的不適,經過正確的方法指導是可以調節(jié)過來的。只要操作方法得當,穴位掌握準確,對人體一般不會產生不良反應。古人有"關元主諸虛百損"。對防治遺尿、遺精,習慣性疾病等有較好效果。艾灸的用具制作廠家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艾灸主要的穴位有哪些

艾灸穴位圖解:灸氣海穴:調理沖任“氣海穴”是膏之原穴,屬任脈,位于肚臍以下正下方1.5寸(2橫指寬)處?!澳I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是足太陽膀胱經穴,為腎的背俞穴,為腎之氣輸注之處,內通于腎臟。艾灸穴位圖解:灸脾俞穴:促進營養(yǎng)吸收“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是足太陽膀胱經穴,為脾的背俞穴,是脾之氣輸注之處,內通于脾?!吧碇ā笔嵌矫}穴,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身柱穴即為全身支柱之意,接近肺臟,通于腦髓,能通陽,補益虛損,是重要的保健穴位。艾灸主要的穴位有哪些